 
		  在胃癌治疗策略不断进化的背景下,放射性核素标记单抗疗法正在崭露头角。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近日在《Molecular Pharmaceutics》期刊发表研究论文,提出创新策略:将放射性核素碘-131标记Zolbetuximab单抗([131I]I-Zolbetuximab),用于靶向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探索精准放射治疗与免疫靶向联用的新路径。该研究使用abinScience提供的高纯度抗体工具,为肿瘤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CLDN18.2作为Claudi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胃癌细胞中异常高表达,近年来成为全球范围内胃癌精准治疗研究的热门靶点。Zolbetuximab是一种针对CLDN18.2的单克隆抗体,早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其与化疗联用(如mFOLFOX6)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Fig 1. [131I]I-Zolbetuximab实验标记流程与免疫小鼠步骤示意
			
		
在此研究中,科研团队利用Iodogen法将131I成功标记至Zolbetuximab上,标记效率高达96.05%,比活度为1.75×102 GBq/μmol。在PBS和小鼠血清中24小时放射纯度均超过90%,表现出良好的体外稳定性。
			 
 
		
Fig 2. 放射性单抗[131I]I-Zolbetuximab的制备过程
1. 体外实验显示,该药物可显著结合高表达CLDN18.2的MKN45-CLDN18.2细胞膜,并被部分内吞;而对低表达细胞作用极低,说明具有良好靶向选择性。
			 
 
		
Fig 3. 高表达细胞与低表达细胞对[131I]I-Zolbetuximab的摄取差异
			
		
2. 体内实验中,肿瘤组织在给药后48小时内达到最大摄取(3.07%ID/g),并在7天后仍保持明显放射信号;同时,肝脾等正常组织的摄取极低,肿瘤/非肿瘤比值(T/NT)持续上升,靶向积累能力强。
3. 在MKN45-CLDN18.2裸鼠模型中,[131I]I-Zolbetuximab展现出剂量依赖性抗肿瘤效果,高剂量组小鼠中位生存期延长至50天,而对照组不足30天。
			 
 
		
Fig 4. 不同剂量治疗后肿瘤组织中CLDN18.2表达水平对比
			
		
4. 安全性评估显示,H&E染色、ALT/BUN等血生化指标均未发现明显脏器毒性;实验动物体重变化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进一步验证,治疗组小鼠肿瘤组织中CLDN18.2表达显著降低,提示肿瘤细胞受到有效杀伤。这一研究为放射性单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依据。
| 治疗方式 | 作用机制 | 优势 | 劣势 | 
|---|---|---|---|
| 化疗 | 系统性杀伤癌细胞 | 适用广泛 | 毒副作用大 | 
| 靶向治疗 | 攻击特定靶点 | 副作用小 | 易产生耐药性 | 
| ADC药物 | 靶向+毒素释放 | 杀伤精准 | 依赖胞吞 | 
| 免疫治疗 | 激活自身免疫系统 | 个体化精准 | 仅适用特定人群 | 
| 放疗单抗联用 | 靶向+辐射双效 | 高特异性,毒性低 | 技术门槛高 | 
相比传统治疗,放射性标记单抗如[131I]I-Zolbetuximab可兼具靶向性与局部杀伤能力,为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患者带来全新治疗选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