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样本时,抗体染色与红细胞裂解的先后顺序是一个基础且至关重要的实验步骤选择。如何在不干扰白细胞真实状态的前提下,有效去除大量的红细胞并完成特异性荧光标记,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操作流程中“染色”与“裂解”的不同顺序,可能会影响细胞得率、抗原完整性、荧光背景和数据可靠性。
一、两种常见的实验流程
1. 先裂解再染色 (Lyse-Stain-Wash)
取抗凝全血,先加入红细胞裂解液作用一定时间,离心后弃去含有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碎片的上清液,获得沉淀的白细胞团块;用缓冲液重悬细胞计数,再加入抗体进行孵育染色;最后离心洗涤,重悬上机检测。
2. 先染色再裂解(Stain-Lyse-Wash)
取适量抗凝全血,直接加入荧光标记抗体,孵育使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充分结合;随后加入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最后离心洗涤,去除细胞碎片和游离抗体,重悬上机检测。
两种操作流程只是“染色”与“裂解”的顺序不同,在实际流式实验中也都有应用,那这两种流程会对流式实验产生什么影响呢?
二、不同顺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对比 |
先裂解后染色 (Lyse-Stain-Wash) |
先染色后裂解 (Stain-Lyse-Wash) |
|
细胞微环境 |
人工缓冲液环境,可能偏离体内状态。 |
近生理状态,更接近体内条件。 |
|
细胞得率与状态 |
得率较低,细胞易损伤。多次离心/洗涤会导致细胞丢失,对稀有或脆弱细胞尤其不利。 |
得率高,细胞活性好。减少洗涤步骤有助于最大限度保留稀有或脆弱细胞。 |
|
抗原表位完整性 |
裂解液可能损伤敏感抗原表位,影响抗体结合。 |
抗体先结合,起到保护作用,减少表位破坏。 |
|
抗体使用效率 |
抗体直接与白细胞结合,利用率更高,节省抗体用量。 |
抗体部分被血浆蛋白或红细胞非特异吸附,利用率降低。 |
|
操作复杂度 |
可在裂解后统一计数和调整浓度,再分装到多管染色,流程高效,适合大批量实验。 |
每一管都需单独染色和裂解,工作量大,流程繁琐。 |
|
细胞浓度调整 |
可在裂解后灵活调整细胞浓度,实现样本浓缩,便于多管实验或提高稀有事件检测效率(前提是起始样本量充足)。 |
不方便调整细胞浓度,实现样本浓缩。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先裂解后染色更有利于流程效率、抗体利用率以及在样本量充足时的“浓缩处理”,适合大规模、多管、多色的实验需求;而先染色后裂解则在维持细胞天然状态、保护敏感抗原表位和减少稀有细胞损失方面更具优势。换句话说,前者在“效率”和“资源利用”上更有优势,后者在“数据真实性”和“细胞保留”上更有保障。实验设计时,需要根据自身研究目标、样本条件和关注指标来权衡。
三、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流程?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合不同的实验需求和应用场景。在选择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细胞样本的类型和数量、成本预算以及对结果准确性的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① 样本量
② 检测目标
③ 实验规模与操作通量
④ 数据质量与重复性
四、总结
总体来说,染色和裂解的顺序之争,不是对错问题,而是取舍问题。它提醒我们:实验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数据中留下痕迹。只有理解背后的逻辑,结合样本条件和研究目标做出合适选择,才能保证流式实验真正服务于科学问题本身。细节决定结果,选择决定差异。
abinScience创立于法国,专注于高质量生命科学试剂的开发与生产,立足法国斯特拉斯堡创新科技中心,以“Empowering Bioscience Discovery”为愿景。abinScience流式抗体产品覆盖常用检测指标,品类丰富,可满足多物种(Human/Mouse/Rat/Dog/Hamster/Monkey等)科研实验需求,为科研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持。
abinScience流式抗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