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门氏菌的公共健康影响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一类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消化道,是全球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非伤寒型沙门氏菌每年引发全球约9300万例胃肠道感染和超过15万例相关死亡。 2025年6月11
近日,#乙肝治疗将进入功能性治愈时代#的讨论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乙肝治疗领域的广泛期待。2024年全国乙肝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达7500万,同时,我国超过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据业内专家透露,全球多个针对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创新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一突破或将改变传统“长期抑制病毒”的治
夏日炎炎,蚊子嗡嗡作响,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作为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蚊子在温暖潮湿的夏季繁殖迅速、活动频繁,通过叮咬吸血将唾液中的病毒注入人体,引发疾病。这些病毒多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或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结构复杂且难以完全免疫,包括广为人知的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和黄热
长期以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补血神器”——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重要药物。但是这个看似温和的“补血因子”,竟然在癌症里扮演着“内鬼”角色,帮助肿瘤逃过免疫系统的打击。 2025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Tumor-derived erythropoietin acts as an immunosup
自2025年4月起,全国新冠阳性率持续飙升,门急诊病例阳性率从7.5%猛增到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攀升至6.3%。南方省份疫情势头尤为凶猛,感染率远超北方。据预测,疫情将在5月下旬达到高峰,直到6月中下旬才会逐渐缓和。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同样拉响警报,单周新增病例最高达1.4万,重症与死亡病例略有上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患癌症的几率逐渐上升,“癌症早筛”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那些由病毒引发的癌症类型,更被认为是实现精准筛查和早期干预的重要突破口。最近,一项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就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通过抽血检测 HPV 相关 DNA 或抗体,就能及早发现
西尼罗病毒 (WNV) 是一种神经嗜性黄病毒,属于黄病毒科,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关系密切,主要通过库蚊传播,在鸟类和蚊子间自然循环传播。大多数人类感染无症状,但少数病例可能发展为严重的神经侵袭性疾病。2025 年 5 月,英国卫生安全署确认在英国首次检测到 WNV,据 The Conversation 报道。此发现源于常规监测,表明
运动能够减脂、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线粒体功能,是抗击肥胖与糖尿病的核心策略。但现实却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运动,尤其是对于体重过重、肌肉退化或存在慢性疾病风险的人群而言,运动的“门槛”常常成为治疗代谢性疾病的巨大障碍。那么,是否有一种“药物”可以像运动一样工作? 2025年4月,
近年来,随着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及其进展阶段——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负担。尽管已有多种靶向MASLD/MASH的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但其作用机制长期未明。2025年5月13日,《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关键研究首次阐明了FGF21(成纤维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研究团队一项关于CD248在心脏纤维化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针对CD248的创新治疗策略的研究发表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上,通过对人类和小鼠梗死心脏的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分析,揭示了CD248+成纤维细胞亚群是免疫成纤维细胞交互应答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治疗组织
SLC34A2(NaPi2b) 是一种依赖钠的磷酸盐转运蛋白,在维持磷酸盐平衡和调节肺表面活性物质生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主要在肺、肠和肾的上皮细胞中表达,通过跨膜转运活动支持磷酸盐再吸收、营养吸收及呼吸功能。从结构上看,SLC34A2 多次穿越细胞膜,形成通道状拓扑结构,至关重要。 近年来,由于 SLC34A2 在
Epstein-Barr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于1964年由Epstein和Barr首次在伯基特淋巴瘤细胞中发现。作为首个发现的人类肿瘤病毒,EBV以感染B细胞并引发癌症和自身免疫病(如多发性硬化症)而闻名。其潜伏感染和周期性激活特性使其能在宿主内长期存活,且目前缺乏有效的预防性疫苗或清除感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