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癌症免疫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s)已革新了多种实体瘤的治疗方式。然而卵巢癌,尤其是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对ICBs的反应率较低,通常仅为5–15%。目前常用的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肿瘤突变负荷(TMB)、BRCA1/2突变以及同源重组缺陷(HRD)在OCCC中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预测价值。但一项近期发表于Nature
2025年,全球公共卫生面临新一轮挑战,基孔肯雅热病毒(CHIKV)因其快速传播和持久的关节痛症状成为研究焦点。尤其在佛山顺德区7月8日监测到境外输入病例后,一周内确诊478例,集中于乐从、北滘和陈村地区,凸显其蚊媒传播的紧迫性。abinScience秉持科学探索精神,深入研究CHIKV的病毒结构、致病机制及疫苗进展,并提供
p53自1999年发现以来是研究热点,作为关键转录因子,调控多种细胞死亡途径。最初,p53被认为是程序性细胞死亡——凋亡的关键调节因子,通过清除受损或癌变细胞维护机体稳态。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p53的功能远不止于此。近年来的研究表明,p53也可以调控多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non-apoptotic cel
唾液腺纤维化是一种临床常见、却极为棘手的疾病,患者因腺体结构破坏导致口干、咀嚼与吞咽困难。然而长期以来始终缺乏有效的逆转方法,干细胞疗法一度被寄予厚望,却受限于不可控的分化风险与免疫排斥。于是,研究者转向了一种更安全的替代品: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Vs)。这些纳米级的外泌体(EVs)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
近年来,基于肠促胰素(Incretin)的减重治疗策略取得了显著进展。自GLP-1受体激动剂在糖尿病及肥胖治疗中获得成功后,多个药企开始围绕GLP-1及其相关代谢通路开展多靶点协同激动剂的研发,推动了“类手术减重药物”的发展。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肠道L细胞在进食刺激后分泌的激素,通过激活GLP-1受体(GLP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病理特征包括细胞外淀粉样斑块(由淀粉样β蛋白,Aβ组成)和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p-tau组成)。研究表明,Aβ和tau蛋白具有类似朊病毒的传播机制,能够作为“种子”诱导正常蛋白质错误折叠并形成聚集体,从而在脑内传播,导致神经元损伤和认知
一、沙门氏菌的公共健康影响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一类重要的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消化道,是全球最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算,非伤寒型沙门氏菌每年引发全球约9300万例胃肠道感染和超过15万例相关死亡。 2025年6月11
近日,#乙肝治疗将进入功能性治愈时代#的讨论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乙肝治疗领域的广泛期待。2024年全国乙肝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达7500万,同时,我国超过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据业内专家透露,全球多个针对乙肝功能性治愈的创新疗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一突破或将改变传统“长期抑制病毒”的治
夏日炎炎,蚊子嗡嗡作响,不仅扰人清梦,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作为传播多种疾病的媒介,蚊子在温暖潮湿的夏季繁殖迅速、活动频繁,通过叮咬吸血将唾液中的病毒注入人体,引发疾病。这些病毒多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或披膜病毒科(Togaviridae),结构复杂且难以完全免疫,包括广为人知的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和黄热
长期以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种“补血神器”——刺激红细胞生成,是治疗贫血的重要药物。但是这个看似温和的“补血因子”,竟然在癌症里扮演着“内鬼”角色,帮助肿瘤逃过免疫系统的打击。 2025年4月,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Tumor-derived erythropoietin acts as an immunosup
自2025年4月起,全国新冠阳性率持续飙升,门急诊病例阳性率从7.5%猛增到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攀升至6.3%。南方省份疫情势头尤为凶猛,感染率远超北方。据预测,疫情将在5月下旬达到高峰,直到6月中下旬才会逐渐缓和。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同样拉响警报,单周新增病例最高达1.4万,重症与死亡病例略有上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人患癌症的几率逐渐上升,“癌症早筛”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那些由病毒引发的癌症类型,更被认为是实现精准筛查和早期干预的重要突破口。最近,一项发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就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通过抽血检测 HPV 相关 DNA 或抗体,就能及早发现
返回顶部